一个简单的交友帖

Sep 19, 2025

关于我

犹豫了很久才决定开始动笔,犹豫的原因可能是我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精力来回应留言、处理新的关系。虽然很大概率会石沉大海,但我还是想尝试下,顺便久违地写一写自己,当成阶段性总结也是对我有帮助的。

我目前在爱尔兰科克读书,发这篇帖子目的是寻找能够深度交流的好朋友,没有带着由此建立亲密关系的预设和期待。即便这是相亲帖我也不会改动内容,只会额外补充恋爱观或理想伴侣的描述。这些年我开始学会了欣赏人与人之间更纯粹的陪伴,真正的连接并不依赖于传统的标签。我理想中的一段关系是在自在和真诚里慢慢长出来的,无论它被如何定义。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或多或少感受到孤独,但几乎从来没有无聊或寂寞。我不需要搭子,可以很长时间自在地一个人玩、散步、看电影。大部分在路上的时间我会听英语播客然后默声影子跟读,有时候就什么都不听,放慢脚步任由自己的思绪漫游。同时我也很享受简单的陪伴,我会和朋友坐在湖边的长椅上晒太阳,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上两句,或者两人干脆就沉默,永远不会觉得尴尬。我所期待和朋友的相处方式大抵也就是这些了,但我也会很乐意去尝试和体验新的可能。

我是重度 Fi 使用者,八维是典型的 INFP。我很讨厌如今娱乐化的 MBTI 和广泛传播的对应刻板印象,人的复杂性怎么可能轻易地被四个字母所概括。无论是二分法的 MBTI 还是更系统的荣格八维,它们都只是看待人的一个角度,最多作为了解和成长的工具。提到自己的这个标签是是希望对方可以对我有快速的印象,它并不能代表我。

我的生理性别和指派性别是男性,但自我认同更接近跨性别谱系里的非二元。对我来说性别不像一个固定的框,而更像一条流动的光谱。我不希望被父权社会的规则限定在某种角色和身份里,更希望能作为一个单纯的“人”自由地生活和表达。当然我也清楚性别议题无法脱离社会语境来谈,我知道自己从小到大直至现今在某些方面依然享受着男性特权,并且愿意去反思和面对这一点。

对于性别的探索和自我重构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我曾经有很严重的性别焦虑,甚至偷偷吃过一段时间抗雄药物,但因为害怕副作用而停止了。女性主义在简中互联网上萌芽时我有幸接触到一些,由此开始厌恶自己的身体,也厌恶周围许多男性仍像未开化的动物一般。我作为从来都对集体没什么感觉的边缘人,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想要融入的渴望,我也想被称作姐妹,我也想站在姐妹们身边和她们一起抗争不公,但作为既得利益者我又有什么资格和发言权呢。我真的好爱女性,这份不知道算不算是“爱”的情感也是当时让我想要成为女性的一个诱因。


上幼儿园时,家长参观活动里我们班在玩类似于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是负责抓人的那一个。我妈身边的家长看着说“这孩子真傻,为什么不去抓跑得最慢的那个呢?” 回家后她问我原因,我的回答是“那就太没意思了。“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得。那句童年的回答就是我性格的底色。

我们可以聊的

关于兴趣爱好,我认为共同的话题应该可以作为更加深入讨论的契机,比如如果我们都喜欢巨人的话可以聊结局的处理好不好、艾伦是个怎样的人、对于网上的观点怎么看待等等,而不是单单停留在表面。花束般的恋爱里的例子我觉的也同样适用于友情,如果两人都希望维持并且加深的话。

游戏:

影视:

书看的算少,印象里这几年只读了上野千鹤子的几本通俗读物,写到这里才突然感慨自己真的该多读点书。漫画倒是看了很多,最喜欢藤本树两个短篇:蓦然回首和再见绘梨。

音乐听的也少,基本只会听游戏和影视的原声集,没有什么说的上来的特别喜欢的音乐人。

计算机:

PS: 我之所以没有提到年龄是因为我觉得它只能说明一个人很小的一部分。就像故乡一样,这类信息往往无法展现个体的独特之处,所以我通常不会去问别人的年龄或故乡。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远远大于这些外在条件带来的差异,这和不能以种族来歧视别人是同一个道理。

Tags: # 随笔